蔡家的兩甲魚塭,串起了他們一家人的經濟與生活


我們一家都養魚,也很會殺魚
嘉義東石的魚塭家庭,由爸爸阿杉、媽媽阿蘭與四個孩子組成。大姐靜雯放棄台北的領隊工作,兩年前返鄉養魚,她從小就跟魚塭綁在一起,她說只要生長到不會被淹死的身高,就要進去魚塭幹活,小時候幾乎沒有玩樂時光。

媽媽阿蘭每天照顧數萬隻魚蝦與家人的溫飽,卻疏於照顧自己。四個孩子都邁入而立之年,二姐佩芸在宜蘭當體育老師,固定回東石當苦工;小弟睿杰曾經負氣而別,最後選擇跟爸爸一起工作。一家人吵吵鬧鬧,卻也因為家裡的兩甲魚塭,讓孩子們有個回家的理由。

大姐靜雯返鄉賣魚,也照顧媽媽阿蘭,但母女兩人經常鬥嘴



二姐珮芸在宜蘭當體育老師,只要回家,就得下魚塭幹活


愛罵髒話的爸爸阿杉,以及愛他的媽媽阿蘭

阿杉是魚塭裡的最高指揮官,也是家裡的國王,脾氣一來就會髒話連發,孩子們都覺得媽媽太寵爸爸。阿杉對吃飯有諸多要求,只吃太太煮的飯、不吃外面的雞肉、湯要滾、菜要冒煙,阿蘭細心照顧阿杉每個需求,不只有自家雞場與農場,三天兩頭就得殺雞,天天為愛下廚。

孩子們看不慣阿蘭為了阿杉,在魚塭與家庭之間奔波,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忙出一堆小毛病,甚至為了工作,不曾出國旅遊。夫妻倆卻有自己的小天地,阿蘭細心保存阿杉寫給她的每封情書,手機裡都是阿杉的影片與照片,每個晚上,兩人抱在一起才能安心入睡。


媽媽阿蘭細心照顧著爸爸阿杉的食衣住行,嘴上抱怨卻樂在其中


阿杉只吃自家養的雞,阿蘭為愛養雞殺雞、天天下廚


母女間的對話交流,兩代夫妻相處大不同

靜雯與珮芸姐妹倆遺傳媽媽阿蘭的樂天與活潑,卻不買單媽媽以夫為貴的觀念。姐妹倆挖苦爸媽的關係是負面教材,阿蘭也自嘲自己是古早女人,不敢違抗丈夫。

時代在變,女人也在改變,連男人也不一樣了,剛邁入婚姻的靜雯,說服台北老公瑞德南下找工作,在陌生的南部開始新生活,瑞德認為夫妻間總有人要退讓,他願意當退讓的那一方,在他的家庭教育裡,男人要做家事,也要學會煮飯,與蔡家男人們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習慣兩樣情。

對比家中彼此沒話講的男人們,魚塭家女人們聚在一起,笑聲就停不下來


從小,我家吃飯都不聊天

「爸爸要看新聞,我們聊天他就會生氣,要我們閉嘴,所以我們吃飯時都不敢說話。」生活在傳統漁村的爸爸阿杉,不擅長跟兒女相處,只知道男人的義務就是要賺錢養家。小兒子睿杰不想變成像爸媽一樣滿腦只會賺錢的大人,曾經默默離家,不與父母聯繫。

睿杰離家出走後,媽媽阿蘭才檢討自己過去疏於經營的親子關係,孫女恬恬出生後,爸爸阿杉也試圖改掉脾氣一來就罵人的習慣。現在只要兒女們回家,阿杉與阿蘭已經學會關掉電視新聞,一家人好好吃頓晚餐。

各自忙錄的魚塭一家,難得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



Introduction

For the six-strong Tsai household, two hectares of fishponds in Taiwan's Aogu Wetlands are the family's lifeblood. Brimming with the quintessentially Taiwanese traits of pragmatism, stoicism, and a dash of humor, the Tsais have built their dreams on nature's bounty. Today, we meet the family as they navigate gender struggles and generational shifts. Why do the kids say it's a miracle they survived childhood? How come the Tsai daughters view their father as the perfect anti-role model? And what is it about the parents' relationship that the kids find so bizarre? Let's find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