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節目


2024《台灣囡仔、讚!》

臺中市德芙蘭國小 高雄市蚵寮國小 金門縣金湖國小 苗栗縣汶水國小 屏東縣林邊國小 嘉義市蘭潭國小 臺東縣霧鹿國小 臺中市大坑國小 臺南市建功國小 雲林縣拯民國小 嘉義縣光華國小 新北市桃子腳國中小 桃園市南崁國中 宜蘭縣育英國小 金門縣烈嶼國中 新北市十分國小

「台灣囡仔、讚!」呈現全新的教育現場視野,記錄著校園,每一張多元特色的設計藍圖,這張藍圖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制式規定,而是由校園的每位同學自己來填寫,透過這樣的形態,讓同學們面對未來能擁有更強大的自信與能力。

「台灣囡仔、讚!」歷經九年國教到十二年國教,陪伴著觀眾與同學們走過十六季。十六年來記錄著校園教學與節目的創新,無論是多元發展課程的創新、校園文化交流,都成為節目持續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節目獨特的視角與觀點,讓觀眾可以看到許多學校如何根據自身的地理、文化、社會等背景,設計出與眾不同的特色課程,包括國際教育、社會責任感、創意思維、跨領域學習,或是積極推動防災教育等等,讓學生的學習在學術以外的領域也能獲得。

全新一季「台灣囡仔、讚!」,由潘君侖(八所特色學校)與姵君姊姊(八所特色學校)共同主持,帶領觀眾走訪校園第一線,體驗多元豐富的課程,幫助大家全面的認識現代教學思維的學習情況,透過每所獨一無二的展現舞台,讓同學們發聲,介紹自己就讀的學校特色,帶我們一起上山下海認識全國的〝臺灣囡仔〞。


主持人的話


潘君侖
林姵君


君侖的話

第一次主持「台灣囡仔、讚!」讓我大開眼界!現代教學方式的改變,以及學校與在地文化的傳承交流,感到非常的讚嘆!

在「台灣囡仔、讚!」節目裡走過了許多的校園,發現幾乎每位同學人手一台平板,但要如何運用現代科技,在這麼龐大資訊量的世界裡學到對的東西,我覺得是很大的挑戰!

另外,我發現…

學生們的想像能力及表達能力非常好,相信很大的影響都來自於老師的指導,我最常聽到老師問學生的問題是~ 老師:「那你是怎麼想的?」
老師:「你覺得還有什麼解決的方法?」
同學問的問題不再是直接得到答案,反而讓他們可以更多的去思考問題本身,也藉由現代資訊的發達、快速的、正確的,或以實驗的、體驗的,一一的去做解答。

分享令我感觸很深的課程是,學校與在地文化傳承的結合,身為原住民身分的我,很羨慕現在的同學可以透過在地課程,從小就根深蒂固的學習自己的在地文化,了解自己的家鄉甚至參與其中!

我更開心的是真的了解這些文化是透過同學們親自跟我分享他們對於自己文化的心得,他們對於文化的認知,我真心的為他們感到驕傲,自己的文化自己傳承,真的希望這樣的課程可以不斷的持續下去。

姵君的話

走訪了好幾所國小,與站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交流,看見了現今教育的多元,上課的內容已經不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結合在地文化及體驗式的教學,身為已經是兩個孩子媽媽的我,也在這段過程中看見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從小我並不是一個愛上學的小孩,想起上學最開心的事情是可以參加社團,一直以為自己是因為熱愛才開心,主持了「台灣囡仔、讚!」而有了答案…是因為快樂啊!

在拍攝當下總是會被孩子分享時的神情給感動到,像是...離海邊很近的育英國小,同學說著雖然一開始玩SUP會害怕但因為有朋友陪伴就覺得很開心!

種植文心蘭的大坑國小,同學開心分享自己第一次種植失敗到最後成功的喜悅!…等等。

我發現引導孩子帶著好奇心去嘗試,一步一步從未知踏到已知的過程,接納可能有的挫敗,可以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無限可能!

快樂的成因不見得只是成功,可以是同學之間的合作、成就感或是幫助人的幸福感~
孩子因為這個過程產生的美好感受,
所以才擁有了對學習對生命的熱愛。

對我來說「台灣囡仔、讚!」就像一個溫暖陪伴的紀錄者,自己因為主持而有機會參與臺灣教育改革的過程,看著學校老師帶著孩子們走進家鄉文化,親近大自然與實作,仿佛也看見了臺灣教育的新願景!

也期待透過節目的播出,除了讓觀眾們看見臺灣教育的變化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有這樣的連結:咱攏係驕傲欸〝臺灣囡仔!〞